首页 >> 美容>> 对话|环保治理不存在“放水”,蓝天2035年常在

对话|环保治理不存在“放水”,蓝天2035年常在

2022-09-28 09:04:47 作者:匿名 
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必须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

今年是蓝天保卫战收官之年,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首提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


今日,新京报记者对话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环科院大气所原所长彭应登。专家表示,疫情之下,并不存在环保治理“放水”的问题,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必须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在减排空间压减前提下,精准治污才能提高环境治理成效。另外,2035年左右,我国PM2.5基本能达标,蓝天将常在。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新京报:为什么要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


马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常简要,但在简要报告中间依然用相当的篇幅来谈生态环境,过去五年,我国执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我们的环境监管,包括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力度非常大。但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地方平时不作为、督察来了又乱作为的情况。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之下,地方有相当一些声音,希望能够放松环境监管力度。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我们一定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如果我们要平衡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话,就需要更加依法、科学、 精准地治理污染。


彭应登: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跟目前的治理阶段和现状是相一致的。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们大气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包括PM2.5浓度目标提前实现,不过,行动计划中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这个目标还没有完成。这说明我们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地方上也存在“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的行为,也说明我们的治理还不够精准、还存在不合法现象,如此以来效果也会打折扣。地方政府如果在治理或执法中“一刀切”、存在不合规不合法行为,老百姓会对治污措施产生质疑。因此,减排空间压缩之下,措施要更精准,才能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环科院大气所原所长彭应登。


新京报:经过多年大气治理,如今减排空间已十分有限,还可以从哪些领域挖掘潜力?


彭应登:我们在目标设定上,还是有些急于求成。前期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下的功夫最多,效果也最明显。但是,随着治理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些难题,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这两个结构调整还没有到位,这两个结构重还有减排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出要精准治污的原因之一。举例来说,我们发现在大气治理的重点领域中,有个特点,要想区域性的改善空气质量,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至关重要。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已经建立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苏皖鲁豫恰恰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周边两大大气治理重点区域的连接带,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周边地区着力解决的问题都卓有成效,苏皖鲁豫大约20多个城市空气污染显示出来了。为什么有这些问题?是因为它的用地结构不太合理,需要调整。各地为了减少本省的邻避效应,想充分利用周边和交界地带的环境容量,结果导致苏皖鲁豫这个连接带的环境问题很突出。


马军:我国的大气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北京去年PM2.5年均浓度仅42微克/立方米,创监测以来新低。不过,还有很多城市PM2.5并未达标,在PM2.5治理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治理PM2.5同时,臭氧问题开始显现,两者需要协同治理。臭氧前体物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后者排放来源多、分散,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所以我们下一步的治理,不能仅仅通过政府一方去发力,还需要动员社会监督的力量,要动员市场的力量,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的可能性。现在全球来看,中国率先实现了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测数据的实时公开。从实时公开的情况看,仍然有一些排放量很大的企业,还没有完全达标。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的数据公开也有所退步。如果将公开排放数据的企业对接到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手段,这样就避免了依靠政府监管可能导致的“一刀切”等问题,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疫情之下,经济复苏压力加大,如何看待环境治理“放水”的问题?


马军:在实践中我们确实发现,有地方放松了环境监管。例如,有地方出台了环境监管的正面清单,部分企业可以豁免检查或处罚。不过,有的企业并不能达到被豁免的条件,我们也跟8个城市沟通,最终这些不达标的企业从名单中被移出。疫情发生之后,保经济和民生是重中之重,但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坚持达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所以统合这两者,一定需要用创新的方式、用市场化手段。比如我们通过环境大数据去开展绿色信贷,向企业提供绿、蓝、黄、红4种颜色,到现在为止梳理了数以万计的企业,其中有近500家企业已经开始整改,修复环境信用,这就是一个绿色的经济恢复,这样的恢复过程中,实际上影响的是黑色GDP。做得好的、负责任的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的空间,总体上对我们的经济不会产生重大的冲击。


彭应登:实际上,我们环境治理目标并没有下降,底线没变,目标值也没变。大家可以从放管服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治理也体现了放管服精神,虽然手续简易了,但是中间监督过程更严格了。环境准入门槛调整后,加强了中端管理和末端追踪。中间管理有很多手段,比如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强化监督等等,在监管的同时,我们还有帮扶,在技术和政策层面帮助地方治污。应该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基本局面已形成,不存在环境治理“放水”的问题。


新京报:我国PM2.5何时能普遍达标?蓝天何时常在?


马军:目前大气治理难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以及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其中,京津冀和汾渭还受到地形因素影响,环境容量有限,扩散条件较差。理想估计,在区域协同以及各项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前提下,2025年北京PM2.5年均值预计可以达到国标35微克/立方米。当然,周边城市没达标之前,我们不能单独“擦亮”北京这一个点,还是要协同。我们的治理措施不但要精准到区域、城市、行业,我们还要精准到一家又一家企业,进行差别化监管。现在空气质量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公众要理解,我们要亲力亲为地通过绿色出行等方式,一起加入到治理中间来。


彭应登:全国来说,保守估计,如果要实现蓝天常在,或者说PM2.5全面达标,估计要到2035年。目前空气质量依旧没有跟气象条件脱敏,在气象条件影响下,容易波动。比如北京,如果只有北京“独善其身”也不行,必须要周边地区协同治理,才能更早一步实现区域达标。


新京报记者 邓琦

编辑 李国君

评论区
  •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网友:

    前排占位,香烟瓜子矿泉水

  • 来自云南省玉溪市的网友:

    追随楼主而来

  • 来自湖北省汉川市的网友:

    前排占座

  •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的网友:

    马克

  •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网友:

    占个座,楼主好

  • 来自湖南省醴陵市的网友:

    看看

图吧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艾容医美网综合"的所有作品,均由本网编辑搜集整理,并加入大量个人点评、观点、配图等内容,版权均属于深港在线,未经本网许可,禁止转载,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您联系我们之后24小时内予以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广告
大家爱看
广告
    编辑推荐